在这世界的角落

日本剧日本2018

主演:松本穗香,松坂桃李,村上虹郎,伊藤沙莉,土村芳,石本武士,久保田纱友,新井美羽,稻垣来泉,二阶堂富美,荣仓奈奈,古馆佑太郎,尾野真千子,木野花,盐见三省,田口智朗,仙道敦子,伊藤兰,宫本信子,唐田英里佳

导演:土井裕泰,吉田健

 剧照

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2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3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4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5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6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3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4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5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6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7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8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9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1 01:26

详细剧情

  太平洋战争时期,小铃(松本穗香饰)从广岛县的江波嫁到了吴市的北条家。就日本在战争的泥沼中挣扎之时,在远离战场的地方,市井小民们仍继续着“普通”的生活。面对日益严重的物资不足、家人和亲友被送上战场,小铃虽然每天处于不安之中,但还是顽强地生存下去。

 长篇影评

 1 ) 反战还是反战败

我知道这部电影是从电视上。8月是二战结束的月份,差不多整个月打开电视都总能看到各种纪念二战的节目。有个下午NHK播出了这部电影。

说起来日本电视台这些纪念二战的节目还真是五花八门,有广岛的核爆纪念演讲、有军国主义宣传片的趣味知识竞答、有吴市住民采访等等,并不都是严肃的、义正言辞的、催人泪下的。等等,并不都严肃?趣味知识竞答?这是什么态度啊!这是该有的对战争反思的态度吗!反思战争难道不应该是痛心疾首的吗?致命的问题来了:谁规定的?谁规定一定要以某种形式、某种语言、写某种风格的作品才是“正确的”反战?有“正确的”反战吗?这个“谁”有什么权利去规定?谁赋予它这种权利?

最初吸引我的是这部电影的细节,影片开始于1935年,从明治维新到1945年二年结束是日本的近代。近代是衔接封建统治时期与现代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迅速社会生活的许多细节也是兼具了前后两个时代的特征,非常独特,且一晃而过。

电影对这个时期的市民生活细节记录之详尽,让我叹为观止!森永的奶糖(现在也能买到)、电车站的检票闸口、如何晒海苔、蚊香猪、店门口清扫洒水、运砂船、石垣、木造建筑、传统的厨房、吊着晒干的柿饼……问一个容易激怒某些人的问题,现在的中国要制作一部动画片,能复原出如此真实详尽的1935年的中国的样子吗?一般人认为有必要将细节还原得如此丰满细致吗?历史是什么?是主义?伟人的痕迹?重大的战争?还是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吃穿住行、喜怒哀乐?我倒没说要这个不要那个,但某些人的心中只有这个没有那个,尽管他自己就是那个。

什么叫反战?这样去记录历史、记录生活、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不舍得看到平静的生活被摧毁,就是反战。惋惜、伤痛、不舍,这是人类该具有的最基本的情感,这叫正常。以正面而不是讽刺的方式跟你说战争激动人心、光荣豪迈、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甚至痛快、好玩、过瘾,那不叫反战,那叫好战。战争中不管哪一方,都是受害者,都会经历痛苦、撕裂、破碎,告诉你这个,才叫反战。告诉你别人都是坏人,坏人都该死,告诉你你才是唯一的好人、受害者,你就应该踩在别人的尸体上痛快饮酒庆祝,那叫反人类!

大家都知道实际的战争比电影里演的残酷无数倍,如何去面对如此残酷的历史,影片当然是费尽心思找好了角度的。它选择在离广岛不远的吴市的郊区,既经历了轰炸和核爆,又没有身处最中心。角度是一个还未完全成长为成年人的年轻女孩,家中有人涉及战争(丈夫是海军的下级文员、公公是军工厂工人),几乎无重要关系人直接死在战场上(哥哥是,但是剧中的哥哥性格粗暴,且和女主关系不睦),只有大姑子的小女儿是直接被炸弹炸死。相比起真实战争的残酷,女主经历的一切都不算最糟糕的,虽然她被炸断会画画的右手、父母都死于核爆、姐姐也因为核辐射命不久矣。可见电影的主创团队废了不少心思在视角上,既要表现战争的残酷,又想避免过多残忍的细节(其实残忍的细节也不少,只是没有出现在中心人物、重点情节上)。

女主嫁过去的这一事情,表现得非常真实,是整个时代日本庶民状态的写照。出嫁这天女主穿得漂漂亮的,跟着娘家人一起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又步行爬山,最后到达婆家。重点是,女主人生最重要的选择是懵懵懂懂的,她并不认识自己要嫁的人(虽然小时候在人贩子的背篓里见过一次、提亲时指路见过一次,但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认识,因为并无认知),她也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什么样的生活。与其说是她选择了嫁人,不如说是她也并没有别的什么选择。嫁过去之后,按照最挑剔的大姑子的话形容,也是非常的顺从,每天勤勤恳恳的做事,任劳任怨,孝敬公婆,连城里都没怎么去过,消费都只是排队购买必须生活物资。

这就是当时日本平民的生活写照。他们从小背诵《教育敕语》,要做天皇的忠诚子民,相信政府宣传的一切,相信政府能给他们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相信国家走这条路就会变强大。他们没有消费,他们任劳任怨的工作、生产、奉献自己的一切(孩子送上战场、房子被拆),他们顺从地接受这一切,他们孝敬天皇。这是他们的选择,还是他们没有别的选择?你觉得他们可笑、渺小,你不觉得自己也可笑、渺小?你要当时的普通市民的觉悟跟今天的文明国家里受过正常教育的人一样,可能吗?就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今天,不是也有许多人连近代启蒙的基本常识都没有吗?比如你!

1945年8月15日,全家人聚在一起听天皇的“玉音放送”。天皇宣布战败,平时恭顺的女主愤然地站起来,说了许多“不正确”的话。她的大意是:不是说好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吗!我们这还有五个人呢,怎么就投降了呢!我们就甘心被暴力屈服了吗?这些话在有的人看来是在替军国主义叫魂,是不甘心战败,是整部电影被认定为“反战败”的铁证。这些人是读了满脑子秽史、智商受害,比当年的日本人中毒更深的人。

女主人生第一次反驳、控诉,不是因为战败,而是因为上当受骗!是战败才让这个骗局被暴露出来!让谎言破灭!战败是结果,结果暴露真相。那种眼泪,是被欺骗的气愤:不是你们说制定这样的国策是最明智的吗?不是你们说走这条路可以变成列强吗?不是你们说我们听从、贡献一切,就能获得美好的生活吗?不是你们说不屈服要玉碎吗?什么都是你们说的,最后的下场却是国家被你们拖到万劫不复的境地!

女主20岁左右,还是个孩子,只接受了基础教育,并不是现代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公民,她无法说出更高大上、更加符合今天人三观的话,她只能感到自己上当受骗了、一切都没有了,她哭喊、控诉、悲愤、不服。那些指责女主的人,你们还不如她呢,你们生活的时代比她晚了大半个世纪,你们知道自己上当了吗?你们会气愤、控诉吗?你们还志得意满呢!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战败不知道上当受骗。反战还是反战败?笑话!人家是反战,你们才是反战败!你们就是被人打了、又没机会打赢,现在还不服气。你们一个个目露凶光,跟狼一样,巴不得再整出点事情来干一仗,以雪前耻。

什么样的人才是反战的人?你不能听他怎么说,你要观察他的状态。如果他温和、平静,向往美好的生活,不愿意失去平凡的生活,他才有可能是反战的人。反之,他出门就跟人吵架、排队就加塞、开车就抢道,他整天看这个也是敌人看那个也是敌人、跟这个干跟那个干、他把战争的语言与思维运用到一切与战争无关的事情中,他认为地球人再死三分之一没问题、北纬三十度以下都被核爆也没关系,他认为人不是目的、是手段,他动不动就喜欢说不惜一切代价,他喜欢有困难要干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干……这样打了狼血的人才是真正反战败的人。

文艺创作如果规定了只能用一种语言,那么这种状态,我认为是五行就缺一个战败。不战败他是不会醒悟的,不战败他是接触不到真相和真理的。那么,就让他战败吧!两害相权取其轻,他越是不战败,越是危害巨大!

 2 ) 忆起旧时晴朗夜晚的萤火虫,你是选择凝视那片风中的闪烁还是执意要掌握其中的几扇翅膀?

在我看来,导演选择了后者。他努力的扑向那些微弱的光,似乎握住了一只,又飞走了两只。
  坐了十个小时的飞机下来我来不及睡,急匆匆赶去看等待了很久又快要下线的《この世界の片隅に》,却没能在冻死人的百老汇影城里忍住困意。散乱又散乱的故事如催眠的铜钱洞,惹人全神贯注地堕入睡眠。明明,我是这么爱这部同名的漫画,爱到可以在阅读的时候忘却漫画中主人公所在的国度和时期所追求的正义正是建筑在那个时期我的祖国的血肉之上。
  是漫画所描绘出的那些微弱的平凡的可爱的人民,让我能够放开历史,跟随他们走向那个拥有一个西瓜就很幸福的年代。以野菜和智慧做料理,以勤奋和辛劳为乐趣。我和他们一起担心,是否姐姐再次烧焦了米饭。和玲一起在繁华的街道上荡失路。甚至和他们一起眺望远方的大和号。
  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无法控制的不断回忆漫画里的细节并与之相较,对上的细节愈多,电影里美丽的色彩和景色都显得愈发黯淡。
  配音呆板无趣,人物关系交待不清,太多细节可以吐槽,很多处如果未读原作根本看不明白,平凡人一生琐碎却处处有趣,电影导演难以取舍这可以理解。让我不能接受的是,电影选择了一个地方作为全片的最高潮并加上了漫画里没有出现的台词。故事中主角一家人在听完天皇宣布战败的广播后,女主角激动大喊:“不是应该战到剩下最后一人吗!?”这一句漫画里也有,女主角接下来说的是:“还都有手有脚,这种结果我没办法接受。”而到了电影里,变成了女主角接着喊说“我还有一只手和一双脚!”(她那擅长画画的右手在和侄女一起外出的路上被炸掉了,那天侄女被炸死,牵着侄女的右手也没了)然后他们感慨,正义就这样随风而去。可这样的正义是什么正义?如果这样的正义得以声张,那被侵略的一方的正义又去何处寻?
  我无法忘记漫画中我所记得的高潮部分,是女主角和丈夫背着在广岛捡来的孤儿走在回家的路上,灯火摇晃,夫妇倆在闲聊,孩童渐渐睡去,而家就在前方。
  平稳安定的日子,微笑着活下去
  战火纷飞的时代,微笑着活下去
  战后疮痍的大地,微笑着活下去
  家就在活下去的人的手里,在世界的任何一隅

  台版漫画的序里 苏微希先生有几句话我觉得写的特别好:即使是那样足以撕裂生命的挣扎,在河野老师的笔下仍然波澜不兴,仿佛再大的苦难与风暴最终也就是一杯热茶可以包容的云淡风轻。

  昔日的日常是今日的无常,今日的日常在昔日却是不可企及的想望。

  所以在この世界の片隅に
  无比珍惜

 3 ) 看看雅虎电影的日本观众是怎么说的

当然,出于我的个人立场,只选了差评。日语很差,翻译得不好还请谅解。

1.偷袭珍珠港就是从吴市开始的,偷袭成功后市民排成长队提灯欢庆。这不是灾难,这是报应;

2.主妇形象的描绘是一派胡言。主妇(包括儿童)在战争后期根据国家总动员法,都是战斗单位。她们进行着有组织的竹枪训练,还收集燃料支援战争;

3.日本对敌国所作的恶比这残酷百万倍;

4. “平民被迫卷入战争”这种电影基调是一个巨大的谎言。(战争)给这个世界的灾难就是从吴市开始的,就是从吴市的市民开始的。

5.日本的民众明明对南京陷落欢欣鼓舞,这个虚构的剧本简直让我眼瞎。电影旬报史上最大的污点,说是日本电影史上的犯罪也不过分;

7.本片中的丈夫(周作)工作的地方参与了慰安妇的管理;

8.这部电影忘记了日本曾在中国重庆长达数年的狂轰滥炸;

9.忘记日本的侵略历史,厚颜无耻地只描绘受害者。对于称赞这部电影的无知者,我感觉历史正被渐渐遗忘。

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出了。原网站对这部电影的评分如图,大家可自行感受:

来源:雅虎电影(日本)

至于我,对这部电影并没有什么想说的。既然女主能喊出“我还能继续战斗”“不要向暴力屈服”这种话,我除了“战你妈X”以外,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看到两年前的评论到现在已经挤到词条首页了,还是有点小高兴的。

最近看到一篇来自知乎的高质量回答,图文并茂地描述了二战时期日本女性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有兴趣的不妨参考:

二战时的日本妇女反对战争吗? - 寒岫冷月的回答

 4 ) 这部日本年度最佳电影,让我想起了张艺谋的《活着》

上周网络上流出了两部我期待已久的动画电影片源,其中之一是由京阿尼制作的剧场版动画《声之形》。在日本上映8个月之后,本片终于确定引进大陆院线,传闻定档9月17日——距离本土上映正好一年整,对于影迷来说,实在是等得太久了。


考虑到电影的BD/DVD已经发售、网盘资源满天飞的情况,恐怕票房成绩不会太理想。不过话说回来,去年新海诚《你的名字。》国内票房5.7个亿不但让国内版权方赚得钵满瓢满,也推动了一波日本动画电影的引进热潮。片商有钱赚,影迷有片看,这种正向循环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有机会,还是去影院支持一下正版吧。

相比《声之形》,今天要说的另一部动画《在这世界的角落》显得有些冷门。由于题材涉及政治敏感,这部电影引进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但是在日本国内,本片却收获了极高的口碑评价。电影旬报将其评选为2016年度最佳日本电影——这也是时隔28年后,动画电影再次拿下日本最具权威性的电影奖项。(上一次得奖的动画电影是1988的《龙猫》)



除此之外,《在这世界的角落》还收获了2016年度观众满意度第一、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动画片等诸多殊荣。本片最初只在63家影院公映,后来因为好评如潮才又增加了50所影院的排片范围,并在一天时间内通过网络完成了一千亿日元的众筹用于海外发行和推广。



这部从2016年众多日本电影中脱颖而出的黑马,究竟好在哪?在看过全片之后,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电影从一位普通日本女性的视角出发,描述了在战争时期努力生存下去的故事。题材上和高畑勋的《萤火虫之墓》有几分相似,都是通过普通人的苦难反思战争的残酷和盲目。

电影上映后,口碑遭遇了两极分化。打高分的观众表示本片情感细腻真实,令人动容。而另一方面,不少人却认为此类电影有为二战发起国的日本洗白之嫌,以主角们的悲惨遭遇博取同情,却忽视了战争给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创伤。电影上映后,在豆瓣的评分一路从8.9降至8.1。在日本雅虎电影网站上,也有很多日本网友提出了同样的质疑:电影里所描写的苦难,都是自作自受罢了。



角度决定立场,《在这世界的角落》的确没有摆脱这一局限。其实全片看下来,并没有旗帜鲜明地反对战争,也没有刻意去洗白战争。影片讲述的,仅仅是一个战争年代下,普通女子的生活故事。



女主角的北条铃18岁那年就从老家嫁到吴市的婆家,以新婚妻子的身份开始了平凡的生活。

天性傻白甜的小铃刚到婆家就闹出了不少笑话,她就和那个年代无数平凡的女性一样,善良而朴实。虽然有些笨手笨脚,却也勤快地围在公婆身边经营着家里的生计。战争这个词对于像她这样的普通百姓,显得陌生而遥远。




电影里有几个特别触动我的情节, 一个是小铃和丈夫站在田间远眺停泊在港口的大和号,身为书记员的丈夫自豪地向小铃介绍着这艘世界最大的战舰,而小铃关心的反而是几千名船员洗衣做饭的问题。和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一样,对于小铃来说,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过日子才是最重要的事。




在从小喜欢画画的小铃眼里,就连天空中的炮弹也骤然幻化成了一朵朵水彩。这固然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但其想表达的,同样是普通人对于战争的陌生和不解。





另一个场景发生在家中,两个凶神恶煞宪兵发现小铃在画本上临摹海岸线和军舰,怀疑是间谍而找上门来。待两人一顿训斥离开后,婆婆、嫂子和丈夫非但没有责怪小铃,反而捧腹大笑起来。

"小铃明明就是一个单纯的傻孩子,陆军这些蠢宪兵啊,居然会怀疑她是间谍,这种人要怎么盗窃机密呢?"




象征着国家的宪兵,在现实生活面前显得既可笑又微不足道。影片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讽刺了这场战争的主导者,让观众的目光重新聚焦到了本片的核心,也就是普通人的生活上。

理解了这点,你就能理解小铃的所作所为和喜怒哀乐,都是为了这个家庭和生活。

物资稀少吃不饱饭,小铃就向邻居请教,用野菜鱼干也能精心烹制一桌子饭菜喂饱家人。




美军飞机撒下的劝降单,与其上交不如做成厕纸更有价值。就像小铃说的一样,什么都利用,持续生活下去就是我们家的战斗。

和谁战斗?说白了,还是和战争带来的苦难在斗争。谁不希望平平稳稳地过日子呢?可是战争一打响,昔日稳定的生活成为了泡影,甚至连这个家都变得支离破碎。




所以当燃烧弹从空中落入家里,大家都忙着逃命的时候,只有小铃不甘心地回头,然后拼了命似地找布团拎水灭火,就是因为不想失去这个唯一的栖身之地。





所以在听了天皇的停战广播后,小铃先是不敢相信,随后是抱头痛哭。因为这场战争,自己已经失去了太多太多,而随着天皇的一句停战公告,一切都成了过往云烟。那么,这场战争的意义究竟在哪呢?既没有取得胜利,反而让孩子失去父母,普通人无家可归,让城市夷为平地。小铃的泪水,不是因为战败的不甘,而是对这场无意义的战争的无言控诉。





在看本片的时候,我止不住地想到了张艺谋的《活着》。两部电影都是以小人物的生活为主线,反映身处的时代变革。当然,《活着》的背景跨度较本片更加长远,人物细节更加丰满。但是两者对于普通人身上的善良与隐忍的一面的展现,是心意相通的。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世界的角落》自始至终没有刻意强调主角是战争受害者,就像《活着》未曾直白地批判过时代一样。他们都说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但也都坚韧顽强地生存着,接纳着。




电影结尾,小铃和丈夫在战后重新团聚。两个人背着在路上遇到的孤儿,一起向山下的万家灯火慢慢走去。





这就是生命的韧性。


如果这篇文章引起了你的兴趣
欢迎关注一个看心情更新的的公众号:怪谈Kwaidan

 5 ) 欠缺一點自我反省的勇氣

片淵須直《謝謝你,在世界角落中找到我》(この世界の片隅に,2016)不正面回應二戰日軍侵略歷史,將鏡頭對準遠離戰場之外,身處大後方日本國內從事生產生活的平民百姓。前半段平淡細膩的生活化片段與戰時每天處於緊張避難狀態形成鮮明對照,在語言上導演卻使用輕鬆幽默的口吻取代同類型作品的嚴肅沉悶,講述一個已婚的年輕女子於戰爭年代苦中帶甜的日常記事。

全片建基於一般老百姓的言行舉止,故除女主角鈴的小學暗戀對象水原君外,幾乎所有登場的主要人物對戰爭抱持的立場皆顯得曖昧不清,導演刻意淡化帶有政治性的戰爭立場,嘗試忠實地呈現在那個朝不保夕的艱難年代,與打仗絲毫扯不上關係,委身於社會低下層,努力維持家庭和睦的辛勞婦女群像。

然而這種不論何時何地,始終將日本民眾當成戰爭受害者擺上臺面供後人感懷悲傷一番的方式又為我所不齒。"在戰爭中,平民永遠是受害者"無疑是電影後半段著力帶出的重要信息,一次又一次擴音喇叭的長鳴,家家戶戶匆忙逃入早已挖好的防空洞,戰戰兢兢地等待空襲結束的畫面,乃至投下原子彈後衰敗傾頹的廣島城市景象,均能有力傳遞出反戰的思想內核。

只可惜,看到最後,不難發現導演仍然缺乏一種自省的態度,僅僅浮於表面的所謂反戰,並沒有自覺地從"日本是始作俑者"角度去真正探討與反省戰爭對無辜平民的摧殘。影片裡的日本士兵人畜無害,似乎都是為時勢所逼才無奈參軍(冇得拣的命運);鈴木家大姐的女兒晴美對停駐於吳市軍港的各式戰艦如數家珍,充滿自豪之情,最後卻不幸殉於空襲後突然爆炸的流彈,因為晴美的死亡,令鈴陷於自責同時也對戰爭產生了扭曲的認識。

性格樂觀、愛幻想的女主角鈴嫁入的同樣是一個軍人之家,鏡頭沒有交代家中任何崇拜天皇的象徵性物件,此舉"去天皇化"的處理雖令電影的敘述主體重新回歸到民眾的聲音,同時卻也抹殺了日本人對發動戰爭作出深刻反思的最後一絲可能性。當裕仁天皇口諭《終戰昭書》,鈴激動得掉下眼淚,說著"為什麼不繼續打下去,為什麼不繼續對抗暴力"時,導演在思想上的局限性便已暴露無遺,本片叩問戰爭的力量於頃刻間化為烏有,更不消說鈴是如何將轟炸機在天空作戰的場面幻想成色彩繽紛的油畫了。(有將戰爭浪漫化之嫌)

不明真相的群眾對戰爭產生誤解情有可原,可導演拍電影不就是為了透過影像竭盡所能地糾正這種錯誤的歷史觀念,解除觀眾的疑惑嗎?片淵須直作為宮崎駿的愛徒,比名揚四海的師傅欠缺的或許就是那麼一點為過去劣跡斑斑的戰敗國作自我反省的勇氣。

 6 ) 胡不归

鲁迅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曾讲到:“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出悲剧的两个本质。其一:悲剧表现的是“人生有价值的”,其二:这种具有人生价值的东西的最终结果是“毁灭给人看”。

“总有人说我爱发呆。”

随着一句自述和寥寥几个场景对话的勾勒,观众很快便被带入了昭和时代的日本,同样很快地就会发现带我们走入这个时代的主人公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性子(人设): 她小小的、软软的、甜甜的,或轻仰着头微笑,或微低着头发呆,总是极力的避免引起他人的注意,而他人也总会莫名其妙的“无视”她。

一个迷糊的、无害的、乐天的日本底层女性,这就是女主的基础人设,同时也是全片的切入角。

“虽然生活不易,但孩子们仍是欢快的。”

在影片的前十五分钟,当女主还处在纯粹的孩童世界的时候,整部影片的氛围就如女主一家从外婆家返回时在海滩上看到的天空一样,洋溢着暖色调的温馨和夏日傍晚特有的闲适。而穿插在这具体的现实日常之间的则是两段充满孩童色彩的“幻想”,这两段“幻想”除了让我们莞尔一笑外,也令这桃花源般的生活多了一分如梦似幻的虚无感,就像阳光下的肥皂泡,斑斓而脆弱。

在影片的11分钟处,影片配角之一的哲出场。哲的此次出场带来了全片第一抹悲剧色彩:

这场女主和哲的对话有两个主要的作用:

其一:交代哲本人对大海的厌恶以及原因,一是来源于懒惰酗酒不肯下海工作的父母,二是来源于以海军身份(因海军征召)死于大海的哥哥。

其二:死亡和战争开始逐渐显露出它们的面孔。

在影片的12分钟处,导演以一幅照片,一张铅笔画做了一次非常重要的转场:曾在前面出现过的女主的哥哥加入了军队。(上一分钟哲刚刚提到因参军而死于大海的哥哥)

在影片的15分钟处,女主得到了有人上门提亲的消息,这标志着全片由此正式进入成人视角。同时在女主的归家路上,女主再次遇见了哲,而此时的哲却正穿着日本海军军服,走上了他自幼便厌恶,便恐惧的人生道路。这种宿命般的无奈和无力,正是个体意愿被社会洪流所裹挟和压迫的结果。(回看这一场景时,我脑海中总浮现《教父》中帕西诺成为教父后那张年轻却充满阴影的脸,同样的出场时就表明了自己对家族生意的抗拒,同样的宿命般的成为了自己过去最不想成为的人。)

在影片17到36分钟之间,影片延续了开头时的“欢快”风格,以女主迷糊的人设以及初至新环境时的磨合期编织了不少的笑点,将本较为艰苦的生活乐观化,将偏向悲剧色彩的素材喜剧化处理(做杂粮饭),将极具悲剧色彩的素材平淡化处理。(对了无音讯的哥哥的担心)。这一手法不仅仅出现在影片的这一部分,而是贯穿全片始终,成为影片处理内容和情感的主要手段。

在36分钟处,战争和死亡再次以直接的形式,以清晰的面孔出现在了女主的生活,也就是观众的眼前。

虽然涉及女主生活的片段依旧伴随着笑声,但随着时间线(影片的同时也是历史的)的推进,影片在细节处也越来越多的出现了偏向悲剧色彩的元素:

(面容枯槁瘦弱的路人)

(给土豆拔芽的女主婆婆。)PS 土豆发芽一般都会直接扔掉,因为发芽后土豆会产生一定的毒素

(新插上灵幡的墓地)

在影片的54分钟处,女主出现了一句和人设似乎不那么相符的台词:

女主说出这句台词的背景和原因是此时的日本物价已经飞涨到底层居民难以承受的地步。这场戏其实也重申或者说明确了全片都是围绕着身为日本底层女性的女主进行展开,我们从这部影片中能看到的,也就是在此人设下的女主所能看到的。

随着时长过半,影片内容从女主的日常生活也渐渐转变为战争和死亡的投影,而且这一转变并不是镜头转向了他处,而是战争和死亡开始渐渐吞噬原有的正常生活,将后者挤出了镜头。

在影片的65分钟处,哲再次出现在了女主的生活中,并在立下了十分标准的flag后和女主做了诀别。之后镜头一转,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女主哥哥的死讯。在影片前半部,哥哥也正是在女主和哲的对话戏后参军而去。

影片对这场祭拜戏依旧采取压缩篇幅和淡化色彩的双重手法,一方面极尽简洁之能事,一方面用之后夫妻斗嘴所带来的喜剧色彩冲淡哥哥死亡所带来悲剧色彩。这场戏之后的影片首次出现的空袭戏依旧如此处理,以女主公公“假死”的喜剧感转移观众注意力,淡化空袭带来的紧张感和死亡威胁。

在影片的85分钟处,影片出现了第一次直接的死亡:死于空袭的晴美。

当晴美的母亲也就是女主丈夫的姐姐(想不起女主该给她叫啥- -。)在女主床前悲痛不已时,女主的婆婆,晴美的外婆上前安慰晴美的母亲:“不要这样了,该去分发豆腐了。”

这句看似荒诞的话,细细品来却包含了无数的心酸。

此时此地死亡已成常事,人们见到了太多了死亡以至于哪怕是亲人爱人死去也不能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哭泣,因为活着的人还要活着,还要利用这些悲痛的时间去给活着的人讨一份活下去的凭仗。

在影片的90分钟处,我们看到了女主第一次展现出不同以往的“姿态”:歇斯底里,不顾一切的扑灭掉入家中的燃烧弹。

“我已经失去了那么多,又怎么能让你在我眼前夺走剩下的。”

在影片的97分钟处,一只代表家乡的白鹭落在了女主面前,女主追赶着催促着它返回广岛,返回她心中的家,返回她心中最安全的地方。

而在影片的几分钟后,便是广岛遭到原子弹轰炸的戏份。

影片108分处,天皇宣布投降。女主听到广播后悲愤不已:

“为什么

这不是一开始就做好觉悟的事情么

不是说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么

现在这里还有五个人呢

明明我还有左手还有双脚”

“我的过往 就这么烟消云散了么

我一直认为合理的东西

我一直为之忍耐的理由都飞走了

从海那边来的大米和黄豆

都是用这些东西做成的吧

所以我们得在暴力中屈服么

好希望自己还是那个什么都不想只会发呆的笨女孩啊”

为什么?

如果最后的结果是认输的话, 那么这场战争的意义在哪里?那些因这场战争而死去的人,那些因这些死去的人而悲痛不已的人又为了什么 ? 如果这场战争是无意义的 那么那些死去的爱我的人我爱的人,就这么无意义的消失了么?

哪怕他们的死是为一个无望的口号,一个不知所谓的旗帜,这至少有一个寄托,有一个说服他们去死,说服我们接受他们死去的理由,可现在,就这么全都消失了么?

我忍耐的理由,还有那些死去的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就这么像蒲公英一样飞走了么?

如果说《萤火虫之墓》带给人的是,眼见两个孩子一步一步走向死亡而又无能为力的直接作用在身体上的难受和不适,那么本片带给我们的则是朝昔相处,血脉相连的人突然的离开了你的生活,离开了你的生命,你甚至还能在房间中嗅到他的味道,可却再也无法触碰他的指尖所带来的无奈和无力,还有莫大的悲哀。

这种悲凉 悲哀 悲伤之意在全片中一直被刻意的压制篇幅和淡化浓度,也使得观众对这些悲剧色彩的情感反应被延迟,但这种情感反应并未因时间的错位而变弱,反而在不断的堆积中越来越多,最终爆发。

“你不知道吧,在邻保馆前死去的士兵好像是我的儿子,我当时竟然没有发现。”

(自核爆后的广岛逃出的邻居大妈的儿子)

(日后偶然提起此事的大妈)

到这里,想啰嗦的也差不多讲完了。也想过要不要把和好友讨论的一些关于本片的争议补上来,后来想想也就算了。

只想说,让战争永远停留在历史和艺术创作中吧。

式微 式微 胡不归?

 短评

以为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白描底层的苦难,完全看不到有关战争的反思。岛国真是细思恐极。

3分钟前
  • 锄禾
  • 推荐

有时候会想,历史课本上的一句话,背后是那么多人的故事、那么多人的一生啊

7分钟前
  • 不死鳥
  • 力荐

世界太凶恶,我只愿与你在这世界的角落安守小小的幸福,当漫天火焰下的拥抱还不算太晚,当满目疮痍化作笔尖灵动,当我们穿越了生死才领悟到相逢的可贵,永远能认出你,活着永远最珍贵;以烂漫想象熬过艰辛战争,田园牧歌上方笼罩的阴霾,另一种视角的反战态度。

1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整体很可爱,但是女主在玉音放送后的几句话太让人失望了:“难道就这样在暴力中屈服了吗” What???明明是你们小日本先侵略别国的好吗??从不反思国家做过的非人的事,只会拿自己老百姓的伤痛来卖惨

16分钟前
  • Kama
  • 推荐

2017.01.10:《在这世界的角落》是 1988年《龙猫》之后,第二部登顶日本旬报十佳之首的动画片。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宫崎骏的作品,1997年《幽灵公主》旬报十佳第二,2001年《千与千寻》旬报十佳第三。→2017.05.17+18:第40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提名的五部最佳动画电影看罢,最喜欢的还是《你的名字。》!

1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天皇广播之后女主角铃说的那几句话,感觉憋很久终于说出来了-“唉,如果二战赢了多好,怎么就输了呢。”诚然老百姓受战争侵害最重,但是战争并不是通过截取普通人生活切面就可以完事的议题。尽管的确有些打动我的细节,可这么多年了,这个国家自作多情的比惨洗白之路从未放弃。

22分钟前
  • 马盼盼
  • 还行

和黑木和雄的名作<明日>比较相似,完全日常化(全片方言)的战争岁月,由于是动画的缘故,色调更加朴实,更贴近当时田舍百姓的思想境界,在努力活下去的百姓身影下,战争只不过是背景。片渕导演当年<空想新子>时就印象深刻,这次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另外,更重要的是:能年回来了!

23分钟前
  • xxhhcc
  • 力荐

与同样以二战为背景,日本为舞台的《萤火虫之墓》完全不同。以“轻松笔调”描述着,人间地狱里一家人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但却绝非美化战争和否认历史。而是不再被天皇=国家意识形态绑架,民众的主体性显现的瞬间,也是人性光芒闪耀的时刻。#后吉卜力时代的到来#

24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就算是旬报第一我也应该先看简介的...又是二战卖惨 我要生气了

27分钟前
  • マモルルルル
  • 还行

粗体大字的艺术动画片(比如飞字幕)。情绪完全碎片,拒绝生硬煽,而是循循善诱,把观众带入俯瞰吴市军港的山坡一角,遥远地接收感伤。如动画是对电影/现实的加工处理,影片不断围绕这种修辞做文章,几乎不见对战争的传统表现。想起阿巴斯的一首短诗:这条路 多年以前 就被遗弃 但野花似乎 一无所知。

32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真的是很美的故事,为你们的战争观扣一星

37分钟前
  • 方舒逸
  • 推荐

跨越时代,无关政治,残酷到骨子里的反战主题,放之四海而皆准。被卷进战争浪潮的平民,被打破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一切突然发生,一切又突然结束,失去的无可挽回,却不知向何处控诉。所幸的是,还活着。

38分钟前
  • 晴蘭
  • 推荐

堪称日本版《活着》,被大时代碾碎,又被大时代抛弃,连一株异乡来的金色蒲公英都舍不得采摘,却因侵犯他国而遭受灭顶之灾,“我们的过去,就这么烟消云散了”。

43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7/10)很平静的一部片子,没有什么过度煽情。很多人是因为我十年前写的《批判再见萤火虫》关注了我,但其实随着时间久了我的看法也有了一些改变。反战和反暴力时,其实解说打架的“害已性”(你会被打断左腿、右腿、四条腿、还有中间那条腿)要远比鸡汤道德说教“不要打架哦,因为这样人品不好”来得有用……

46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我要是日本人会哭晕在电影院吧,但抱歉身为中国人完全感受不到任何情感。能年的配音很无语,更无语的是小学时期的角色也让同一个人配音,那个女主蠢慢的让我恨不得早点飞出电影院。

49分钟前
  • 不缇
  • 还行

铃最后说“怎么就屈服了怎么就不打了”,其实不难理解。那就是一个普通人面对一场荒诞剧的最真实的愤怒和爆发。吃了那么多苦,死了那么多亲人,都算啥?天皇那么有觉悟早干什么去了?这比“天皇的御厨”里表达的情感要正常多了。(受了好多罪还要说天皇是无辜的是要救的。看了要吐。)

53分钟前
  • 周沐君
  • 推荐

周作真是温柔啊

56分钟前
  • 鹿不鹿
  • 推荐

奶奶家偷吃瓜瓤的野孩子,再遇见已是烟花柳巷着和服的风尘女子;海边把浪花当成白兔的男同学,再遇见已是皮肤黝黑将远行的海军小将;桥上篮筐里看穿一切的小哥哥,再遇见却是相许一生不多言的温柔男人。而那江波的白鹭、入水的砂糖、飘散的蒲公英,融化进那年的雪。随着一场无意义的白光,再也遇不见。

1小时前
  • 西楼尘
  • 推荐

日本人真的很坏 大家千万不要被眼泪模糊了真实的历史

1小时前
  • 再生
  • 推荐

日本人看了可能会感动,但是给我的感觉就是责怪打败了一样。特别是最后女主角知道战败后竟然痛哭说自己还有左手和双脚可以去战斗,自认为合理的东西,一直忍耐的理由,不应该因为暴力(广岛原子弹爆炸)而屈服。简直可怕。

1小时前
  • 敦士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